敬請關注今天的《人生旅途》——專訪美術史論家、批評家-----陳傳席!
他是一位正氣凜凜、錚錚硬骨、一身浩氣、敢說真話的當代美術史論家、美術評論家。他著作等身,學術成果巨大,影響深遠,具有批判精神和獨立人格。他以考據深入、見解獨特、語言犀利、坦陳直言聞名畫壇,是當代罕有的真正具備批評家修養素質、審美眼光和精神,且有強烈的社會和文化責任感、道義感與擔當精神的美術理論大家。在當下浮躁的社會中,他的執著與堅守卻油顯得那么“另類”,他就是著名美術史論家、批評家-----陳傳席。 陳傳席幼承家學,早早就對經書史學、諸子百家、釋老岐黃、楚騷漢賦、唐詩宋詞元曲以及古今中外小說筆記等詳背熟讀,意領神會,這些對于陳傳席先生后來的學術研究奠定了沉實的基礎,也是他十分看重的“童子功”。 
陳傳席的“輕批評”,往往會因為直言不諱而批評很重,但卻對讀者產生了真實的啟發。顯然,“輕批評”不是做蜻蜓點水、無關痛癢之事,其涵義并不是說批評的程度“輕”,而是能夠讓讀者很輕松地明白筆者的批評,領悟其中的道理,這正是“輕批評”的現實意義之所在。 
陳傳席對中國藝術史的發展歷程具有獨到而深刻的認識,他認為:“儒家的思想影響藝術的主體,道家思想影響藝術的本體。 “論”從“史”出,“史”為“論”證,兩者不可分離。陳傳席既獨具慧眼,有論家之識,又胸懷稟正,有史家之德。他經常放棄了學術研究式的表述,而是以講故事的口吻將其獨特的文化與藝術觀點娓娓道來,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讓大家迅速吸收并引發了積極的思考與探討。 
在美術批評中,陳傳席首先提出了“陽剛大氣”。他認為“陽剛大氣”的民族繪畫,才能體現時代精神、民族氣質與精神。倡導藝術家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,要多創作弘揚中國人英雄氣概的作品。這個問題提出來,實際上改變了眾多畫家繪畫的內容,也影響了一代人的思維方法。 
陳傳席早年歷經專業繪畫學習,后治美術史論,被譽為“現代中國美術史研究之父”,盛名之下,反而使其書畫創作易為外界忽略。況且陳傳席著作等身,精力大量耗費在學術研究上,書畫創作總放在文事之余,因此他的書畫也被人視為“文人畫的代表”。他在詩文書畫的創作上,洋溢著濃厚的大文人氣息,以一種自然輕松的心態和狀態創作,文心萬象,意興盎然,更能讓人感受到散懷筆墨、蕭然忘羈的文化藝術情趣! 
陳傳席十幾歲時開始學畫畫,最初是跟著一位老先生學習花鳥畫。后來寫《中國山水畫史》時,每次寫到誰時他都會臨摹一幅,有時臨摹全部,有時臨摹局部,所以他寫得比較真實,有自己的感受,并對山水畫逐漸有了興趣。 
陳傳席說,自己的創作也是對自己理論的實踐。他希望用自己的理論,發展自己的創作,證明中國畫有發展潛力。希望中國的藝術家能夠體現出中國的民族精神,體現中國藝術的豐富內涵和無限潛力。現在自己還是從事學術研究為主,畫畫為輔。等到一定時候,會把主要精力用在繪畫上。 
做批評家比做藝術家難,不著邊際的胡吹亂捧,令人生厭;不負責任的謾罵攻訐,缺少水準。既要有公正之心,又要有正確的審美準則,這是批評公正準確的前提。陳傳席是當代藝術界一位難得的說真話的學者,真正具備批評家的修養素質和審美眼光。我們相信,未來他仍舊會在文化及藝術研究的馬拉松長跑中堅持下去,我們也會在他揮灑的汗水中,獲得更多的自信與思考。 
陳傳席藝術簡介 
陳傳席,1950年9月生于山東,江蘇徐州人。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、博導,兼任中國佛教藝術研究所所長、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、中宣部評閱員、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理事,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。 1980至90年代中期從事中國美術史研究,出版《六朝畫論研究》、《中國繪畫美學史》、《中國繪畫理論史》、《中國紫砂藝術》、《精神的折射》。 陳傳席于1995年后轉向美術批評,20年前他第一次提出“正大氣象”、“陽剛大氣”,以振奮民族精神,反對殖民文化,提倡民族正氣。因《民族正氣和題材》論文,陳傳席被美術界公認為全國美術批評第一人。他的評論在當代產生巨大的正能量,改變了一代繪畫風氣。 
|